近几年来,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趋势,“空心病”孩子的增多,“空心病”的危害,都是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。
“空心病”的定义虽然没有被医学界明确定义,但是它的症状表现已经在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。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提出很多中国孩子有“空心病”,主要症状是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不明确,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,自我价值感低;对人冷漠,缺乏社会责任感,缺乏人际交往能力,缺乏合作精神;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,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网恋;情绪不稳定,有时暴躁,有时压抑,当遇到挫折、失败和痛苦的时候,很容易抑郁,甚至有自杀倾向和行为。
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方面,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,如“双减”政策、对青少年玩电子游戏控制政策,以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指导建议政策等,都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了很好的治理策略,将来也会对整个大环境有积极影响。那在小环境里,在家里,我们家长对待“空心病”的孩子又可以做些什么呢?
一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
家长可以在假期休息时带孩子做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区活动。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有利于形成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。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,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。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人的集合,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。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他人存活,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他人负责,对社会负责,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,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。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具备三种品质:坚持道德上的正确主张,坚持实践正义原则,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。这是“空心病”孩子的最大缺失,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,缺乏为他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。
二、指导孩子做职业生涯规划
人生目标,就是定位人生发展方向。家长在指导孩子做职业生涯规划时,要让孩子了解自己对哪方面工作更有兴趣,自身在哪方面更有天赋和才能,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这三方面的思考,都是形成人生目标,产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。没有这些,就不可能产生符合自己特点,符合自己情感需求,符合社会需求的人生目标。有了科学合理的人生目标,学习成长更有方向性,更加主动和积极,也能更多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人生价值。没有人生目标,一切学习和努力都是盲目的、低效的、痛苦的。就像很多“空心病”孩子一样,只知道按照家长老师的要求,拼命学习,为了考上大学而学习,不为自己的人生目标,最糟糕的是没有形成人生目标。他们就像一条漂泊在大海上的船舶,没有方向,任何方向的风,都是逆风。这不利于人的成长,也很难摆脱生活中的小挫折小失败带来的痛苦。如果在高中时期多了解这些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,还有助于今后选择大学专业或就业。
三、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
自我效能感就是指“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”(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定义)。所以,当孩子说想做什么事情或遇到什么困难时,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放手让他大胆去做,去解决,让青少年更容易提升自我价值感,提升完成任务的信心。家长不应该总是反驳孩子意见或包办孩子的事情,因为完成事情会让孩子有成就感,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、自尊心,从而更加喜欢自己,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。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基础,也是一切行动力的基础。积极乐观的心态,也能激发行动力,提升执行力,有利于获得成功。
四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,督促孩子锻炼身体
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利于提升大脑皮层的活跃度,有利于提升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家长可以在假期让孩子下一次厨,给自己的房间进行一次大扫除等。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,大脑神经营养分子增加,进而提升人的注意力、专注力,从而提升学习能力。
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,全国6-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。所以,家长专注成绩之外,还要督促孩子锻炼身体,提高身体素质也是必要的。身体健康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心理健康。美国神经学家提出的“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学说”的观点就是:长期缺乏体育锻炼,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,容易导致抑郁症。培养动手能力一定程度地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机会,也提升了锻炼身体的意识,限制了抑郁症的产生。“空心病”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抑郁,所以这一点也有利于避免“空心病”。
五、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
团队合作需要所有成员了解团队目标,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也能体会不同团队成员的性格和做事风格,更能看到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得到认可和得到团队的支持,什么样的行为不能出现。这让青少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,共情他人的情绪,学会沟通交流,提高情商。提升融入团队,得到团队支持的方法,就是让青少年学会更多社会知识,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将来很好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。中国“空心病”孩子由于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,从小在原生家庭中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,没有学会包容、沟通、协作,所以欠缺人际交往能力,导致团队合作能力差,这也是经常感觉孤独和无助的原因。
六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
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一定要在学校里,其实接触更多现实的事情,比如旅游、夏令营、读书会等活动,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,更容易产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爱好。回到学校,对所学知识也有更多的好奇心,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动力,也激发了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,强烈的学习动机,帮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。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,养成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,被现代心理学认为是健康人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表现。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,就会在精神上得到源源不断的营养,这也是防治“空心病”的根本方法。
上文中提供的建议会从人的健康包含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、社会功能正常三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,对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。家长们可以参考,减少“空心病”孩子的出现,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。